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辽宁考察,为辽宁发展把脉定向、擘画未来。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辽宁省民政部门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取得了哪些可喜的成就?辽宁全面振兴,奋斗正当时,全省民政部门将如何助力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带着相关问题,《中国民政》杂志记者专访了辽宁省民政厅党组书记石崧。
中国民政: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近一年来,辽宁省在养老服务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新成就?
石崧:近一年来,在民政部的正确指导下,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省民政厅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大力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22年底,全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到1.2万多个,城乡社区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63.9%。全省养老机构发展到2165家,床位20.64万张。具体来说,全省养老服务工作进展成就体现为如下四点:
一是聚力组织推动,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养老服务工作,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纳入对各市的绩效考核内容,作为“民生实事”项目重点推进。已出台省推进发展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实施养老托育等综合性政策文件10余个,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政策体系。
二是聚力兜底保障,发展基本养老服务。聚焦低保、特困、失能、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大力发展基本养老服务。连续12年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省13.7万名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和服务得到有力保障。县(市)失能、半失能照护型特困供养机构实现全覆盖。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老年人100%实现集中供养。26.5万名高龄老年人、3.7万名困难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分别享受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为9.6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办理了意外伤害险。 三是聚力长远发展,抓实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积极争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国家试点项目,全省先后有9个市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地区,争取国家资金2.7亿元。连续3年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12亿元,支持各地建设150个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综合体)。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等定制服务,倾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社区老年床位达到4.91万张。完成特殊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7万户。2.3万名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四是聚力政策扶持,支持养老机构多业态发展。指导各地规划“十四五”养老服务项目324个,计划总投资216亿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积极支持各类养老投资主体发展医养结合型、护理型、嵌入式、旅居式、候鸟式等多业态服务。成功引进了中国康养产业集团、华润置地、泰康人寿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进驻辽宁养老板块,培育出沈阳养老产业集团、大连康养产业集团、万佳宜康、幸福爸妈、辽河养老集团等一批本土养老服务品牌。
中国民政:除了您前面提到的养老服务,辽宁省民政工作还有哪些特色亮点?
石崧:2022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亮点纷呈。
一是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更加凸显。全省培育社会组织1198家,新增社区社会组织2.2万家。287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18亿元,实施项目近3.7万个。社会组织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减轻企业负担6733万元。提供3588个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1459家社会组织为疫情防控捐款5105万元,捐物价值5696万元,提供志愿服务10.4万余人次。6家社会组织获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各类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全省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1145家,查处非法社会组织16家。
二是区划地名管理稳步加强。深化行政区划重点课题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落实措施。全面贯彻《地名管理条例》,率先制定发布地名命名更名备案和公告工作规范。建立省地名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名录评选认定。建立地名标志设置整治提升台账。持续更新全省地名信息库。圆满完成第四轮界线联检。
三是慈善社工志愿服务蓬勃开展。全省新增慈善组织33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有效实施,结对帮扶社工站承接机构55家。新建乡镇(街道)社工站982个,覆盖率达到86.6%。吸纳640名高校毕业生到社工站就业,驻站社工达到2757名。志愿服务登记与证明抽查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全年销售福利彩票超51亿元,筹集公益金约16.5亿元。
四是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工作全面加强。省市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全面建立,5个县获评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898名孤儿享受国家助学政策。在全国率先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未满18周岁在中专以上全日制学校就读孤儿纳入助学保障范围,惠及1126人。“明天计划”项目手术治疗和康复救助孤残儿童1538人次。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
五是婚姻和殡葬便民服务持续优化。全年办理婚姻登记26.4万对,“跨省通办”登记高质量实施。清明节期间接待祭扫群众144.5万人次,连续15年实现平安清明目标。沿海和内陆地区海葬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1600元和2000元。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超过60%,海葬等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15%,骨灰海葬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民政:近年来,辽宁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扎实谋划部署推动常态化“走进困难家庭 亲情解忧暖心”专项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
石崧:辽宁省民政厅党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渝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怀着大爱之心、爱民之心推动各项民政政策举措落实落地。全省民政系统常态化开展“走进困难家庭 倾情解忧暖心”专项行动,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全省9536名民政干部走访调研民政服务保障对象,累计走访困难群众179.31万户次,主动解决问题7.08万件。具体来看,三方面工作成果较为明显。
一是各类救助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3.1%、10.6%。城乡特困供养平均标准分别增长1.4%和4.6%。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集中、分散供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增长6.4%、10.9%。60年代精简退职职工补助标准增长5%。2022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保障金74.2亿元,惠及91.9万名低保对象、13.7万名特困人员、7534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众。
二是困难群众救助机制进一步完善。强化因疫因灾因病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救助10.1万人次,发放资金6623.9万元。全面落实取暖救助政策,覆盖65.9万户困难群众,发放资金3.07亿元。为107.9万名困难群众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8316.3万元,为329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资金8811.3万元。
三是民政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全省民政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困难家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广大民政干部在走访慰问中接受思想洗礼,在体察民情中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中国民政:当前,辽宁正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请问省民政部门将采取哪些强有力的举措,助推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
石崧:在全力以赴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省民政厅党组聚焦群众关切,坚持问题导向。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民生实事。
一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深入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重点支持各地在乡镇和街道层面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年内推动养老服务综合体街道覆盖率达到67%。实施1.5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二是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提高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报请省政府印发提高标准相关文件。完成100所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维修改造工作。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三是落实惠民殡葬政策。继续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免费安葬或安放,免除基本殡仪服务费用。大力推进骨灰海葬,对骨灰海葬实行全免费,持续保持骨灰海葬数量全国领先地位。大力发展节地生态安葬,新增骨灰节地生态绿色安葬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62%以上。
中国民政: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请您谈谈如何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
石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对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我们应该从五个方面发力。
一要在实现共同富裕上体现新担当。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行“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健全完善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服务保障制度,解决好低保、低收入群众、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急难愁盼问题,逐步提高民政服务保障对象的生活品质,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优先保障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二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做出新贡献。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等,更好发挥民政在促消费、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积极主动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更好发挥其服务产业振兴、改善行业管理、助推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落实党对行政区划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全面加强农村民政工作,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三要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取得新进步。找准发力点,围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弘扬扶危济困、孝老爱亲、乐善好施、守望相助、慎终追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婚丧领域移风易俗,传播慈善文化,发展志愿服务。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充分发挥地名文化保护作用,让地名留下记忆、留住美丽乡愁。
四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开拓新局面。坚持将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民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蹄疾步稳实施一系列殡葬改革举措,大力推广节地生态安葬、文明绿色祭扫,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培育发展生态环保社会组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鼓励引导支持其广泛参与美丽辽宁建设。
五要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迈上新台阶。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引导规范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健全完善民政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制度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提升边界治理效能,促进边界地区平安和谐。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3年5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