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透山镇,清原满族自治县辖镇,位于清原满族自治县西部,东经124°21′~124°33′,北纬41°51′~42°5′。东与北三家乡、南口前镇接壤,南与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南杂木镇相依,西与抚顺县洼子伙洛接壤,北与铁岭市铁岭县白旗寨满族乡、李家堡毗邻。距离县人民政府42千米,镇域面积200.33平方千米,镇域总人口29051人,民族以满族为主,其中满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53%,此外有汉族、朝鲜、回族等。
红透山镇地势南北高、中心低,山势连绵,沟壑纵横。境内最高峰位于北部六家子村羊望鼻子,海拔705.4米;最低点位于北杂木村大河南,海拔129.1米。红透山镇极端最高气温36.5℃,极端最低气温-37.6℃。水文境内河道属浑河流域,总长度13.5千米。主要支流有沿水沟河、六家子河、北杂木河、朝阳河、栏木桥河。红透山镇属于工矿型乡镇,境内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铜岭”之称,以开采有铜、金、铁、蛭石、煤、泥炭等。
鸡冠砬子山
红透山镇、村、屯均散落在各大沟壑中和浑河两岸,全镇依浑河流向呈两大区块状分布。驻有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红透山镇人民政府、沈吉线苍石火车站、苍石林场及县林业、电业、邮政、税务、工商等机构。
关于红透山镇的历史,《铁岭县志》有这样的记载:隋唐时期该地叫长十里,宋元时期叫喜鹊伙洛,明朝初年,被女真人起名叫苍石伙洛,并以浑河为界分为南苍石伙洛和北苍石伙洛,是女真人哲陈部落聚集地和渔猎区,浑河南隶属建州卫督护府(建州部落),浑河北隶属铁岭卫铁岭府(哈达部落)。
明朝中叶,北苍石伙洛迁来一些闯关东的山东人家,因山东人家常去北苍石伙洛沟里放牛,由此北苍石伙洛被称之为放牛沟或苍石北沟。明朝末年,迁至北苍石伙洛的山东人家越来越多,整个区域形成了东堡、西堡、团山子、曲小堡等几个小伙洛。
清朝初年以浑河为界,南苍石伙洛被隶属盛京府兴京厅,北苍石伙洛被隶属铁岭卫铁岭府。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兴京县在此设11路212界,整个区域包括了南杂木、国道旁、聂尔库、榔头沟、金木匠沟(后重新划回兴京县)。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首先把目标对准了黄金的开采和掠夺。1933年4月,日伪奉天铁路总局付业科产业系在苍石村辖区内占据王家大沟金矿,手工开采金矿石,企业名称为苍石矿业所。1937年,日寇又在树基沟发现了铜矿床,日本人河野私人投资对树基沟矿床开坑采矿,定名树基沟矿业所,又称和野矿业所。1939年,因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日寇将清选厂机械设备系统调整后,开始转向对战略物资铜和铅的掠夺开采。1945年,日寇投降,清原选矿厂的机器设备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10月,国民党接收清原县后,国民政府负责派人看管清选厂。1948年,东北解放。1949年1月,经东北有色局批准,将清原金铜矿筹备处更名为清原金铜矿。这就是红透山铜矿的前身。
清原金铜矿首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7月)
1956年,国家有色金属工业部在缴获的日本人的图纸中发现苍石北沟原名葫芦头沟有较大的有色金属构造带,于是有色金属工业部派辽宁地质勘探101队对葫芦头沟进行钻探。1958年10月24日,经槽探发现矿床铁帽,矿床第一孔见矿。经过101队的钻探和清原金铜矿的巷探、槽探工程,葫芦头沟的铜矿藏被探明。特别是101队的钻探找矿,从初时的钻探网络100×100米,到后来加密到50×50米,钻钻不空,每一钻的岩心(铜棒)长度都达到数十米。当时,初步探明矿体属于多种金属共同体矿。在一次地质队技术讨论会上,有地质工作者提出,不能总用“苍石北沟”这个名,应该给这个矿起个新名字。或许是受火红年代的影响,或许是地质工作者在凝神注视地质图标上标出的红彤彤的矿柱时受到了启发,经过大家反复酝酿,最后,一致同意起名为“红透山铜矿”,以表示知识分子听党话,跟党走,向科学进军,“红、透、专、深”“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
1960年5月13日,清原金铜矿矿部全部从清原县城搬迁至红透山矿区办公。12月12日,清原金铜矿向省冶金厅书面请示,拟将清原金铜矿更名为“红透山铜矿”。同年12月,辽宁省冶金厅【1960】辽冶办字41号文件批示:根据清原金铜矿矿办公室已由清原迁至红透山地区办公的实际情况,同意将清原金铜矿更名为“红透山铜矿”。
1962年10月11日,红透山铜矿向抚顺市人委民政局提出,随着矿区基本建设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职工日渐增多,同时,矿区还有101队和冶金公司部分职工家属居住,客观上迫切需求有一个相适应的政权建制来管理地区社会工作。1964年9月,抚顺市人委(民政局)和清原县政府决定在红透山铜矿矿区设立红透山镇。初时,红透山镇仅辖北苍石1个疏菜生产大队、4个疏菜生产小队、6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目前,红透山镇辖红矿社区、红山社区、苍石社区3个社区和苍石、六家子、沔阳、栏木桥、北杂木、沿水沟、下大堡、红透山8个行政村。红透山镇人民政府驻红透山村。